+
   
               
       
       
       
         
       
     
     
               
 
               
 
               
 
 
 

1、落叶松毛虫直接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85年7月
     项目负责人:郭树平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子项目
     成果简介:本项成果为探讨新型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落叶松毛虫防治中的应用价值。①利用拟除虫菊酯毒笔(以2.5%溴氰菊酯乳油为主剂与滑石粉、篦麻油等混合配制);②利用拟除虫菊酯毒绳(以除虫菊酯乳油为主剂与柴油、机油按不同配比混合配制而成),来消除落叶松毛虫越冬上树幼虫。应用毒绳技术防治越冬上树幼虫效果明显成本低廉,且不污染环境;③飞机喷油溴氰菊酯防治松毛虫每亩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毫升进行喷洒,七天后杀虫率达99.9%,有虫株率下降93%。
     适用范围:东北林区落叶松毛虫发生区,毒绳尤适用于松毛虫发生地和呈团块状严重发生的林地上使用。
2、落叶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87年11月30日
     项目负责人:张润生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获奖情况:落叶松直接防治技术1988年获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该成果主要包括五项内容:(1)防治指标;(2)虫情趋势预报;(3)发生面积预报;(4)生物防治;(5)综合防治。对于落叶松毛虫的防治,其虫口密度在防治指标以下时,应加强预测预报,接近防治指标时,应考虑从生物防治入手,配合其它措施控制虫口增长,超过防治指标时,可适地采用“毒绳”、“飞防”、“毒笔”等方法将虫口降低在经济允许水平以内。
     适用范围: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94年林业部列为推广100项。
3、红松人工林主要干部病害(疱锈病、流脂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完成时间:1988年9月
     项目负责人:钟建文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总局
     成果简介: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病害的经济阈值分别为林分发病率5%和病情指数62,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指标和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这两种病害的流行和蔓延。本项研究在国内外为首次记录,填补国内空白,提高了这两种病害的管理水平,为有关部门作决策和生产单位开展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量化指标,使这两种病害的防治做到了经济有效和简单易行。
     适用范围:适用于红松人工林。
4、落叶松人工林内小蠹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88年10月
     项目负责人:郭树平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科院
     成果简介:研究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内小蠹虫有19种,分属12个属。其中落叶松八齿小蠹为主要危害种,对该小蠹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预测预报技术、防治指标、系统防治技术进行了全面研究,利用韧皮部含水量预测该虫的发生,准确率达90%以上。根据所确定的防治指标,对落叶松人工林内落叶松八齿小蠹进行了综合管理。利用营林、化学、火烧等技术,采用缓冲带,隔离带等系统防治技术将林木被害率降低了98%以上。控制了该小蠹的成灾,促使林分健康生长,维护了生态平衡,深受生产单位好评。
适用范围:落叶松人工林内。
5、榆紫金花虫化学防治方法的研究
     完成时间:1988年1月
     项目负责人:田  丰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厅
     成果简介:榆紫金花虫是榆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主要研究内容有:(1)化防:应用40%氧乐果乳剂,除虫菊酯乳油分别在早春和孵化期进行涂干及喷雾,效果达80-95%;(2)预报:a发生期:日平均温度2℃成虫出蜇,8℃大量上树。b发生量的预报;(3)防治指标的确定。
     适用范围:林区中榆紫金花虫多发区。
6、黑龙江省树木病毒病害的研究
     完成时间:1989年
     项目负责人:孙丽娟
     项目来源:林业部
     成果简介:随着病毒、类菌原体引起树木病害的逐步发现以及由其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引起病理工作者密切关注,改变了单一真菌病害的研究局面。由于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早发现和采取预防措施对防治病毒类病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林木虽有类似症状病害,但病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尚不清楚。为摸清上述情况,1987年,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下达本项课题。
     经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黑龙江省林木病毒、类菌原体病害发生情况。发现14种树木上有18种病害症状与病毒、类菌原体病相同,且对各病害症状、分布、发病程度等进行了描述。并首次报导了樟子松丛枝病与类菌原体有关。该项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资料,为进一步开展病毒类病害的研究和采取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具有理论和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意义及其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应用林内低强度火烧防治落叶松落叶病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0年
     项目负责人:孙丽娟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该项成果,用计划火烧防治落叶松落叶病,进行大面积的试验,在国内属首次进行,做出了典范。提出的具体技术措施,适用于平原、半山区郁闭度低的重病林分。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效果高的优点。
8、落叶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0年11月
     项目负责人:孙丽娟
     项目来源:“七五”攻关
     成果简介:该成果对落叶松苗木、造林地幼林和中龄林(13-18年生)各个阶段的落叶松枯梢病进行了系统防治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对中幼龄林分病害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林分病情,580亩样地病情指数经防治后控制在20以下,防治效果达64.4%以上,解决了该病害防治技术难题。
     适用范围:全国各落叶松林区;91年林业部列为推广100项。
9、落叶松枯梢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0年11月
     项目负责人:蔡建文
     项目来源:“七五”攻关
     成果简介:该成果根据不同发病林分、病害损失量、防治效益的研究确定该病经济阈值:郁闭病情指数6.5,造林地幼树病情指数为8。防治指标为:造林地幼树病情指数大于10.5时用化学药剂防治一次,病情指数15-20时药剂防治二次,病情指数大于20时结合抚育,伐除病株,配以药剂防治。经生产防治试验表明,应用该项防治指标管理落叶松枯梢病,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适用范围:全国各落叶松林区
10、杨干象防治指标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0年12月
     项目负责人:张润生
     项目来源:“七五”攻关子项目
     获奖情况:92年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该成果从维护生态平衡和防治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杨干象的综合防治和种群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指标。防治指标在技术处理上有创新,在危害与材积损失量基础上制定出了杨干象化学防治指标,从IPM的要求提出了杨干象防治阈限的三个水平,结合TPM策略思想确定了对检疫害虫治理的防治指标。经生产单位使用,该指标在生产实施中对杨干象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效果明显。
适用范围:东北林区及三北防护林;92年林业部列为推广100项。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