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杨树烂皮病测报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0年11月
     项目负责人:赵经周
     项目来源:“七五”攻关
     获奖情况:1991年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简介:该成果摸清了杨树栏皮病的发生主要与温度、湿度、降雨量的关系密切,掌握了该病的发生期、高峰期、终止期的流行规律。并用微机采用回归预测法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短期预报。该项研究完成了发病因子的调查与观测,发生期的预测等主要内容,提出了杨树烂皮病短期测报方案,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大庆地区验证,精度达97%,达到设计的技术指标。
      适用范围:东北林区及三北防护林。
12、桦木腐朽及其防治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1年11月
     项目负责人:于文喜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青年基金
     获奖情况:92年森工总局一等奖
     成果简介:提出了防止桦木腐朽综合治理措施,首先通过对桦木的合理采伐,减少新采伐桦木的腐朽率。对健康木采取两种贮存措施:一种是用BBF(原木)、BOM(气干材)处理桦木;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水存方法贮存桦木。以上措施在生产单位使用,防腐效果显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腐朽菌腐朽力的测定与超微检查以及防腐措施等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适用范围:桦木防腐等。
13、红松幼林主要害虫综合防治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1年12月
     项目负责人:陆文敏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获奖情况 :92年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简介:系统地研究了赤松梢斑螟和红松叶球蚜两种害虫。赤松梢斑螟,描述了其形态、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分布、危害、天敌,并进行了防治。指标:红松林冠下造林,保持上层林冠郁闭度0.3,可控制其发生;红松叶球蚜,进行了发生期物候观察,调查出红松叶球蚜有天敌21种。指标:有虫株率80%,虫口密度15-25头或1-15头/树时,每30cm枝梢平均有捕食性天敌2-3头或1-15头为安全。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生态效益。
     适用范围:全省有红松林地区;93年林业部列为推广100项。
14、丰林自然保护区真菌区系森林病害调查及发生动态规律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1年11月
     项目负责人:赵经周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该成果提出了丰林自然保护区真菌区系主要森林病害种类,并按最新分类系统写了主要真菌与病害名录,在充分对各项发病因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丰林自然保护区主要病害的发生动态规律及演变趋势,其分析观点新颖,为丰林自然保护区病害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5、杨树食叶害虫综合防治——分月扇舟蛾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2年12月
     项目负责人:田  丰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获奖情况:1993年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该成果摸清了该虫在我省的生活史、习性等,并查明天敌17种。通过该虫与寄主关系的研究,弄清了不同树种的受害程度,为选择抗虫树种提供了依据。同时对该虫的发生期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物候预测、温度指标预测、毒绳毒环实测以及期距法和有效积温预测法,为适时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生量预测法。而且根据不同虫口密度对不同树种不同林龄生长的影响,提出了越冬代及一代幼虫的防治指标。最后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月扇舟蛾的综合防治技术。经生产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适用范围:东北杨树林区及三北防护林区;96年林业部列为推广100项。
16、榆耳栽培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2年8月
     项目负责人:刘书文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该成果对榆耳的生物学特性、高产菌的训化、培养料的选择及配制方法、工厂化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在发菌、野生榆耳的驯化及高产菌株的研究上有了新突破,特别是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榆耳菌工厂化栽培技术、产量高、质量好、又易推广。
17、疣纹蝙蝠蛾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3年12月23日
     项目负责人:申国涛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疣纹蝙蝠蛾属蛀干性害虫,该项成果对其生活史、生物学及生态学和各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物候、期距进行了研究,同时预测了该虫的发生期,并确定了该虫危害水曲柳的化学防治阈值为有虫株率1.9%。化学防治方法:应用40%氧化乐果乳剂,防治效果为90.2%,应用2.5%溴氰菊酯乳剂,防治效果为92.8%,应用56%磷化铅粒剂,防治效果为95.9%。
18、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3年12月
     项目负责人:魏  侠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该研究对樟子松枯梢病中、幼龄人工林,进行了系统的防治试验,在轻度发病的林分,进行营林措施,低强度火烧和杀菌剂防治均可有效地控制病情增长。中、重病林分,应以营林技术和杀菌剂防治相结合来控制病情增长,在综合防治中,病情指数由41.6降至15.5,防治效果70%以上。
     适用范围:东北林区樟子松枯梢病多发区。
19、月斑鼓额食蚜蝇生物学特性及其控制落叶松球蚜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3年12月
     项目负责人:陆文敏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获奖情况:1995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该课题研究了月斑鼓额食蚜蝇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发生消长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指出了该食蚜蝇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4代,以末龄幼虫在枯枝落叶层中越冬。5月中旬上树,下旬化蛹于针叶束间。6~9月,每月上旬出现成虫一次,9月下旬幼虫越冬。幼虫期平均捕食落叶松球蚜936头。分别计算出了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建立了月斑鼓额食蚜蝇捕食功能反应曲线的数量模型,并进行了助迁实验研究,落叶松球蚜平均下降50%左右,减退幅度显著。落叶松幼林时期发生的球蚜,可利用助迁月斑鼓额食蚜蝇进行控制,使其有虫不成灾,效果很好。
     适用范围:可在营造落叶松地区推广
20、天然耐腐材有效抗菌成分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3年10月
     项目负责人:于文喜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该题首先对我国北方39种主要木材的心材进行了天然耐腐力评价,得出耐腐性强的树种8种,通过对其心材进行天然耐腐力的测定,腐朽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木材结晶度的测定,超微构造的变化等研究表明抗腐的主要因素是其内含物的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气-质联用仪定性分析与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相结合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山槐心材氯仿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毒性测定,证实了山槐心材的天然耐腐性主要来自于它的提取物对败坏木材的生物具有毒性,其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由三种化学物质组成,该物质生物毒性可以和亚氯酚钠相媲美,在国内外属首次在槐木上提取到,很有希望应用于木材防腐、植物病害防治,在研制仿生农药方面有重要实用价值。
     适用范围:木材防腐、植物病害防治、仿生农药的研制等。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