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森林苗圃地下害虫病原线虫分布区系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完成时间:2001年
项目负责人:郝德君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自然基金
获奖情况:2000年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简介:该项目通过对三种引进的线虫即小卷蛾线虫的品系、格氏线虫的52品系和异小杆线虫的15-2品系对东北地区主要金龟子种类—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毒力测定,研究了其致病力和传染力,确定格氏线虫的52品系和异小杆线虫的15-2品系具有较高的毒力,致死中量分别为1718条/头和1995条/头;进一步研究了52品系和15-2品系的繁殖力、侵染力、寻找寄主的能力以及在土壤中存活时间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这两种线虫具有较优良的特性,在室内进行了大蜡螟活体培养和人工培养基的培养技术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技术参数。
42、森林药用真菌保健品加工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2001年
项目负责人:赵经周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总局
成果简介:成果一:完成了《黑龙江省抗癌药用真菌的调查》写出了“黑龙江省抗癌药用真菌”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黑龙江省140余抗癌药用真菌的生态习性和抗癌药用价值进行了有关说明。该资料在真菌学、药物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为黑龙江省抗癌药用真菌的开发打下基础。成果二:1、真菌1号抗癌保健胶囊,本胶囊是以姬松茸、灰树花为主剂,佐以人参的胶囊制品。姬松茸抗癌作用居食药用菌之首,灰树花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人参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加强各器官的功能,三药合一具有防癌、抗癌、降胆固醇、降血压、降血糖、补虚扶正、抗老化之功效。2、云芝克感防癌口服液,本品以云芝、灵芝为主剂,佐以人参、枸杞子、五味子、茶精制而成。除具有调整和加强机体免疫功能外,对癌细胞、病毒、细菌等致病因子具有抑制、杀灭作用。上述两种保健产品均具有调节人体机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对预防癌病和治疗病毒性等疾病具有良好作用。
43、森保1号防治植物病害应用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2001年
项目负责人:于文喜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推广
成果简介:验收苗木立枯(猝倒)病是林业苗圃最常见的病害,在我国南北各地苗圃幼苗培育中经常发生,危害严重。针对这一现状,项目组在研制成功苗圃防治苗木立枯病药剂森保1号的基础上,采取边研究边推广应用的技术路线,密切结合育苗生产实际,提出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综合防治技术——利用森保1号控制苗木立枯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该项推广工作,效果显著。自1998年起,累积推广面积5.19万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8.5万元,推广效益2000多万元。
在项目推广过程中,对森保1号的配方及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重点解决了改乙醇溶解为水溶解,改善了药剂对病原菌抑菌作用以及制约其推广应用等问题,扩大了该成果推广应用范围。
44、森林苗圃生物灾害化控技术推广应用
完成时间:2002年
项目负责人:于文喜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推广
获奖情况:2003年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该项目的推广内容主要是林业苗圃生物灾害化控技术,包括4部分,即苗木立枯病防治技术、苗圃地下害虫防治技术、林业苗圃化学除草技术和植物生根剂的应用技术。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①推广、完善对苗木土传病害、地下害虫、杂草的化控技术;②筛选、引进高效、低毒、低残留、使用方便、价格经济的化学农药新品种。③研究激素、生长调节剂等对培育抗逆境生理苗木的作用及应用技术;④建立适合苗木培育的化控技术规程,把森林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
45、红松流脂溃疡病防治技术规程
完成时间:2003年
项目负责人:毕湘虹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成果简介:该《规程》主要规定了红松流脂溃疡病的病情调查,综合防治措施和防治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较全面的反应了红松流脂溃疡病科研成果的先进技术,将防治的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纳入《规程》中,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46、苗圃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标准
完成时间:2003年
项目负责人:申国涛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成果简介:该《规程》主要规定了的苗圃主要地下害虫虫情调查,综合防治措施和防治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较全面的反应了科研成果的先进技术,将防治的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纳入《规程》中,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47、赤松稍斑螟防治技术规程
完成时间:2003年
项目负责人:毕湘虹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成果简介:该《规程》主要规定了赤松梢斑螟虫情调查,综合防治措施和防治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较全面的反应了的赤松稍斑螟防治技术科研成果的先进技术,将防治的经济指标和生态指标纳入《规程》中,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48、花曲柳吉丁虫调查及生物学特性调查研究
完成时间:2005年
项目负责人:魏 霞
项目来源:美国林务局
成果简介:本项目是美国林务局于2002年与我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2002--2005年期间完成花曲柳窄吉丁在亚洲的分布和危害情况的研究报告,以及花曲柳窄吉丁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在国家林业局造林司的直接指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林科院、吉林省林科院、天津市林业局等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按合作要求现已经全面完成,收集花曲柳窄吉丁的研究文献,初步确定花曲柳窄吉丁在中国的大概分布区,进行实地调查,明确实际发生区域。分别在天津、长春和哈尔滨花曲柳窄吉丁发生林地设置调查标准地,进行生活史、危害特点、危害树种等生物学特性和地理位置、海拔、土壤、温度和湿度等生态学特性的调查。
共计撰写论文4篇:其中Emerald ash borer, 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 (Coleoptera: Buprestidae), in China: a review and distribution survey.在《昆虫学报》发表,“花曲柳窄吉丁空间分布”在《昆虫知识》发表,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的“花曲柳窄吉丁在美国潜在地理分布的初步预测”(英文)在美国科技期刊上发表。“花曲柳窄吉丁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点”(英文)在美国科技期刊上发表。
49、袋料栽培木耳废菌渣与食用菌栽培后废气培养基二次利用及环保处理技术研究
完成时间:2005年
项目负责人:同特产所合作,森保所负责人申国涛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攻关项目
成果简介:该项目利用袋料栽培黑木耳费菌渣,进行了各种废料再利用的科学试验,研究出了利用黑木耳费菌渣代替部分木屑重新栽培黑木耳的培养基配方及栽培方法,筛选出了适宜利用费菌渣栽培的香菇、榆黄蘑菇种及大地栽培方法;根据植物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差异,利用费菌康研制出不同比例的菌康营养土,增加了后期肥效;利用菌康代替部分精饲料饲喂泌乳牛,奶产量与常规饲料相同,但明显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利用菌康饲养母猪试验,添加30%的菌康饲料饲喂母猪,明显增强了母猪的繁殖能力。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废菌袋二次利用,使其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治理了环境污染,社会和经济利益重大。
50、金龟子幼虫病原真菌高毒力菌株的筛选及其应用技术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青年基金
项目起止时间:2007年6月验收
项目负责人:孙家宝
成果简介:分离出高毒的病原真菌,测定其毒力,获得致死中量LD50、致死中时LT50等毒力指标;研究病原真菌的致病力,了解菌丝生长量、孢子产量、孢子数量与致病力的关系;摸清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温度、湿度、光照等非生物因子对高毒菌株的产孢能力、产孢量及孢子萌发能力等影响;研究病原真菌与杀虫剂混合使用对害虫的杀虫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