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树丰产林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4年11月24日
项目负责人:赵经周
项目来源:黑龙江科技厅
获奖情况: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本项研究取得了如下三方面研究成果:1.应用林内低强度火烧防治杨树丰产林病虫害。该研究在国内外属首创。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并且具有一次火烧可同时防治多种病虫害的功能。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林分生长量,综合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在防治费用方面比人工防治降低24倍,比飞机防治降低28倍,本方法在杨树人工林,胸径大于4cm中幼林、成林,在气象条件适宜情况下均可使用,适于大面积应用和推广。2.杨皱叶病(MLD)的病原鉴定和防治技术。本研究在国内外属首次研究。采用电镜和抗生素的检测,确定该病病原为类菌质体,为新发现,并用土霉素、四环素对插条苗进行脱毒处理,林地再进行适当药剂防治,基本控制该病的蔓延和危害。3.杨树冻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在对冻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的预防和防治的综合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适用范围:杨树栽培区。
22、红皮云杉球果种子害虫的研究——云杉球果小卷蛾综合治理
完成时间:1994年12月
项目负责人:张润生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获奖情况:1995年获森工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摸清了云杉球果小卷蛾的生物学、生态学和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三种测报方法,测定了该虫的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从法国引进缓释剂胶囊和性引诱剂进行防治试验,提出对该虫的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经推广试验证实球果受害率下降27%,每万斤球果可增收种15-20斤。
适用范围:红皮云杉母树林及种子园。
23、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4年12月
项目负责人:张润生
项目来源:黑龙江科技厅
成果简介:摸清了影响落叶松红腹叶蜂种群数量的五个因子,初步分析形成发生基地条件,提出三种预测预报方法,防治技术及对该虫防治策略和管理技术,提出从林业生态出发,抓住该虫发生与环境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采取林业技术、生物、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来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和危害。
适用范围:适用于东北林区落叶松林内落叶松红腹叶蜂发生区。
24、落叶松枯梢病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5年
项目负责人:于文喜
项目来源:国攻子项目
获奖情况:1996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提出了落叶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和防治技术规程。其中,适地适树造林技术,深受生产单位欢迎和采纳;采用“森保1号”新药剂及其技术切实解决了对苗木、幼龄林枯梢病的防治问题;进行以营林防治为主导,与化防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可使病情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内,结果有效地防治了该病的发生,保证了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适用范围:可在全国落叶松栽培区范围内推广应用。
25、落叶松枯梢病长期测报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5年12月21日
项目负责人:魏 侠
项目来源:国攻子项目
成果简介: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建立了落叶松枯梢病长期动态测报模型,本项目研究充分考虑病原菌数量,林木生长状况和气象因子等方面的影响,采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了落叶松枯梢病长期动态测报技术问题,建立了测报模型,准确性达85%以上,本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6、赤松梢斑螟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5年12月
项目负责人:陆文敏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获奖情况:1996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通过研究,鉴定出在黑龙江省危害红松嫩梢、球果的梢斑螟属害虫有两种:即赤松梢斑螟和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为危害红松人工幼林梢果的主要害虫;冷杉梢斑螟为危害红松原始林果梢的重要害虫。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赤松梢斑螟的发生发展规律,该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活动取食,5月下旬化蛹,6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交尾产卵,6月下旬新幼虫孵化,9月份越冬,幼虫期较长,历时约330多天,除去200天越冬期,有100多天幼虫都在韧皮部蛀食危害。该虫发生混交林比纯林,林内比林缘,北、东坡比南、西坡,郁闭度大比郁闭度小被害轻的特点。证实了光是该虫发生的主导因子。研究了该虫的有效积温及幼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防治以控制光量最佳,即始终保持红松幼树侧上方蔽阴在0.3郁闭度,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
适用范围:该成果可在营造红松幼林的地区普遍应用。
27、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的发生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6年4月16日
项目负责人:田 丰
项目来源:林业部子项目
获奖情况:1997年总局三等奖
成果简介:本课题在牙克石林区研究了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 )的生物学特性,即其完成一个世代跨三个年度约730d左右,其下一世代约有10%进入一年一代虫;一年一代虫的下一世代均进入两年一代虫。在其第二年的小暑至立秋间进行越夏。大虫及小虫在奇数偶数年间交替发生。同时还研究了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期与物候、24节气的相关性;发生量与5月份温雨系数、幼虫越冬后排粪量的相关性;建立以温雨数、排粪量为自变量(x),发生量为因变量(y)的回归估测模型,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的失叶量超41%时,对其高、胸径及材积生长有显著影响;在5月中旬前,有虫株率超40%,大虫虫口密度超50头/株,小虫虫口密度超101头/株时,必须防治。
适用范围:大兴安岭林区。
28、落叶松八齿小蠹发生基地和防治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6年4月
项目负责人:张润生
项目来源:林业部子项目
成果简介:掌握了该虫虫源基地形成条件,应用制作生命表方法,明确了该虫各虫期天敌有8种,它们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种群数量变动有一定的影响。依据该虫发生特点,对其防治策略有短期和长期策略之分,本成果是针对短期策略采用以营林技术为基础辅以林内药剂喷洒和建立隔离带的综合配套技术来控制该虫的危害。
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北方林区有落叶松八齿小蠹危害的20年以上落叶松人工林。
28、防治苗木立枯病保苗剂研制及应用技术
完成时间:1996年11月5日
项目负责人:于文喜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获奖情况:1997年科委三等奖
成果简介:研制的森保1号新药剂,其配方、生产工艺简单,安全可靠,原料全部立足国内,并且生产成本低。该项研究成果成功的解决对苗木立枯病有效防治的技术难题,森保1号亩用量100-120g,防治成本每亩10-20元。预计在今后的3-5年内,森保1号将在防治苗木秧苗立枯病以及其它土传病害等方面广泛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适用范围:该项成果用于对农林业土传病害的防治,如:苗木、水稻、蔬菜秧苗、烤烟、人参等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9、危害落叶松嫩梢卷蛾类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6年12月
项目负责人:郭树平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总局
成果简介:危害落叶松嫩梢卷蛾类害虫,经研究已鉴定出有6属10种。该研究揭示了松瘿小卷蛾、角色卷蛾、云杉黄卷蛾的发生规律。对三种危害落叶松嫩梢害虫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发生的各生态因子都做了详细研究。在防治上,提出了系统的营林防治措施和化学防治的有效药剂,使用浓度,施药方法,以及其它方法。首次查清了上述三种卷蛾的天敌昆虫种类。
适用范围:可在落叶松幼林期间,广泛推广应用。
30、“三北”防护林天牛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6年12月
项目负责人:蔡建文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本项研究首次提出了我省“三北”地区天牛类害虫的种类、分布及发生规律,并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防治对策。研究表明,我省“三北”地区主要分布有杨虎天牛、青杨天牛、刺角天牛、山杨干基天牛、山杨楔天牛和四点象天牛,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地区、哈尔滨市、绥化地区等二十九个县(市),危害杨树、柳树、桦树、栎树、榆树等。其中以青杨虎天牛为主要优势种。本项目揭示了青杨虎天牛的发生规律,该害虫在我省“三北”地区1年1代,以老龄幼虫在干、枝的木质部内越冬,翌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卵孵化成幼虫。卵平均发育历期8-9日,蛹27-28日。该害虫发生受各种因素影响,主要与寄主树龄的关系、寄主种类关系、寄主垂直高度关系、立地条件以及气象条件的关系;提出了检疫、抗性树种、天敌、化学防治等防治对策。
适用范围:该成果为天牛害虫大面积防治提供了依据,可在我省“三北”地区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