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落叶松枯梢病防治技术研究
     完成时间:1996年
     项目负责人:赵经周
     项目来源:国攻项目
     获奖情况;1997年林业部三等奖
     成果简介:本项目在对落叶松枯梢病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该病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落叶松栽植地区枯梢病危险等级划分,测报技术、防治指标、苗木产地检疫、寄主的抗病性测定及综合防治技术,提出了“落叶松枯梢病综合管理技术规程”和“落叶松枯梢病检疫技术规程”。本项目在综合防治、检疫、抗病性鉴定及测报技术方面获得四项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森保1号”专利一项。建立防治样地林500hm,推广应用面积5000hm,创经济效益1500万元。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适用范围:全国落叶松林区。
32、落叶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
     完成时间:1997年
     项目负责人:于文喜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获奖情况:1998年省科委科技进步推广二等奖
     成果简介:落叶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是由我所主持的国家“七五”、“八五”科研攻关项目,首先提出了落叶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和防治技术规程,取得的科研成果达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黑龙江省科委、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相继把该成果列为重点推广项目,1999年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推广项目验收,获省科技进步推广二等奖。并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从1995年起,在全省森工16个林业局和地方12个市县进行了大面积推广防治,累计防治面积48.51万公顷,占我省发病面积的92.2%。平均防治效果65%以上。基本控制了该病在我省的蔓延和危害。为生产单位创直接经济效益1609.73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0218.31万元。
33、黑龙江省蚂蚁资源的开发研究
     完成时间:1998年12月
     项目负责人:田  丰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该项研究在国内首次对北方蚁的各个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态特点、年生活史及习性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对该蚁的合理采集时间、方法、鲜活蚁的处置方法、人工分巢等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该项研究正适应广大林区综合开发生物资源的需要,为林区科学开发利用蚂蚁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林区职工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适用范围:北方林区。
34.天蚕饲育技术研究
     完成时间:1998年12月
     项目负责人:郝德君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天蚕是珍稀的绢丝昆虫,是一种非常有开发前景的资源昆虫,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种昆虫资源,课题组进行了下列研究:在饲育技术研究方面,对天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在室内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在生物特性方面,对天蚕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天蚕饲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生态习性方面,在室外对卵、幼虫、蛹、成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为林内放养及制种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5、杨树丰产林主要病害防治技术推广
     完成时间:1998年
     项目负责人:魏  侠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推广
     成果简介:“杨树丰产林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是黑龙江省科技厅1990年下达的攻关课题,1994年通过科技厅的鉴定。其中,利用火烧防治杨树丰产林病虫害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本推广项目主要内容是推广应用林内点烧低强度火防治杨树丰产林病虫害。项目组分别在西部平原地区大庆市林业局和东部山区伊春林业局进行技术培训并建立示范点。该项防治技术具有速度快、效果好、成本低、易于掌握等优点,适于大面积推广。
36.落叶松毛虫等落叶松主要害虫信息素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9年
     项目负责人:申国涛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获奖情况:2000年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简介:该项目对落叶松主要害虫落叶松毛虫、松白小卷蛾的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分离和成分鉴定。初步确定了落叶松毛虫的性信息素为Z-6-12:AC、E-6-12:OH,松白小卷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为12个碳的醇类化合物。对落叶松毛虫性信息素的剂量、活性、诱捕器设置高度,雄蛾对性引诱的昼夜反应节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应用性信息素对成虫发生期及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并对幼虫发生量进行了预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对落叶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的鉴定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取得了新的突破,为落叶松毛虫种群的监测及综合管理探索了新途径。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利用性信息素对落叶松毛虫种群监测的研究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37、杨树主要病害优化管理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1999年
     项目负责人:魏  侠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
     获奖情况:2001年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杨树人工林主要病害虽然已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是,基层应用单位在使用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特别是各项研究成果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杨树干部主要病害烂皮病和叶部主要病害灰斑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编制了优化管理模型的程序,在应用中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原成果中的一些数学公式和模型在不降低精度的情况下进行了简化,尽量减少各项因子,使管理模型在使用中简便易学,可操作性强。同时我们也做了大量的补充调查工作,弥补所需数据的不足,使优化管理模型更加合理和完善。
经过三年的研究,课题组建立了杨树烂皮病和杨树灰斑病的经济阈值、防治指标及损失量估计的多维动态数学模型,编制了杨树烂皮病和杨树灰斑病的优化管理模型的计算机使用程序,为杨树主要病害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手段。
38.利用有毒植物研制植物性杀虫剂
     完成时间:2000年3月14日
     项目负责人:周  彪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成果简介:该项目可以开发林区丰富的植物资源防治害虫,不污染环境,又可使林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表明:狼毒、毒芹、藜芦对榆三节叶蜂、杨扇舟蛾、黄褐天幕毛虫幼虫都有一定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其中藜芦鲜植物提取液杀虫效果最明显,可达80%以上。该项目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9、木霉对林木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影响
     完成时间:2000年
     项目负责人:于文喜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技厅自然基金
     成果简介:1、综合分析及体外测定比较各木霉菌株的拮抗作用,从348个木霉菌株中筛选出T—169和T—279优良菌株,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对多菌灵的抗性基因转化到木霉T—169菌株中,从而得到了抗多菌灵木霉转化T—169F,T—169F比原来抗性水平提高150倍以上,这一抗性水平远远超过多菌灵正常使用浓度,因此足以用于森林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即与化学药剂同时防治土传病害。
2、发表2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⑴“木霉对苗木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林业科技,1997年第6期;⑵“木霉拮抗立枯丝核菌株筛选”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7月。
40、苗圃地下害虫化控技术的研究
     完成时间:2001年
     项目负责人:郝德君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获奖情况:2001年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简介:本课题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摸清了苗圃地下害虫的优势种以及生物学特性。通过化学药剂的筛选,选取几种对苗圃地下害虫有效的化学药剂,进行药效实验,筛选出两种低毒、高效、安全性高的药剂。分别对两种新型药剂进行室内和野外的应用试验,并确定了使用方法、用药时间以及使用剂量。结合林业苗圃作业方式、管理技术以及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环境因子,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化控技术体系,并在广大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1   2   3   4   5   下一页